《朔色長天——寧夏通史陳列》是寧夏博物館基本陳列,分為文明曙光、西戎春秋、帝都藩屏、絲路重鎮大夏尋蹤、塞北江南六個部分。本展覽比較全面地展示了寧夏古代文明發展各個階段的重要歷史遺珍,以近2500件(套)展品,其中88件(套)一級品,勾勒出寧夏文明發展過程中華美的篇章。
寧夏博物館館藏鎏金銅牛、石雕力土志文支座、石刻胡旋舞墓門三件國寶集中亮相本次展覽,同時還有一批文物首次向公眾展出,其中有近年來寧夏入選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的青銅峽鴿子山遺址、彭陽姚河塬遺址最新的考古發掘出土文物。通過密集型集中展示的方式,借助復原景觀、遺址模型、多媒體、壁畫、雕塑和照片多種輔助展示形式,直觀反映了寧夏悠久歷史,彰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魅力。
此次展覽旨在通過對寧夏歷史的簡要回顧,既激發人們思古之幽情,更啟發人們深入思考民族復興的艱難曲折,奮力書寫"建設美麗新寧夏共圓偉大中國夢”的時代新篇。
第三部分 / 帝都藩屏
秦漢時期
公元前221年,秦統一全國,建都咸陽,寧夏屬北地郡。秦始皇曾出巡西北,經固原,登六盤山。又遣大將蒙恬率兵30萬北擊匈奴,筑長城、修直道,內遷人口屯田戍邊,寧夏自此逐漸開發并興盛。
漢代,寧夏南北分屬安定郡及北地郡。兩漢時期,寧夏作為邊陲重地,中央王朝大力推行移民屯墾實邊政策,漢、羌、匈奴等民族共存生息,經濟不斷發展,農牧并重。借助地利,引黃開渠灌溉、阡陌縱橫、良田沃野,鹽鐵資源日益興盛,帶動了手工業進步與商貿、交通的快速發展,城邑星羅棋布,多元文化特色鮮明,寧夏成為守御邊疆、拱衛關中的重要北方門戶。
帝都藩屏展廳
彩繪陶樓 漢
1978年吳忠關馬湖漢墓出土
回首臥式錯金銀銅羊 漢
1974年彭陽古城出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