斯諾鏡頭中的小號手
革命文物講述人王鳳杰(寧夏博物館講解員)在同心預旺堡城墻上
一面迎風飄揚的紅旗,一位手持軍號,舉止間透著堅毅,勇往直前的紅軍小號手,這就是美國著名記者埃德加?斯諾在寧夏預旺堡拍攝的《西行漫記》(又名《紅星照耀中國》)的封面照片——抗戰之聲。
站在預旺堡古城墻上,回望85年前的歷史瞬間。就在同一位置上,我踩在紅軍小號手還留有溫度的腳印上,感覺自己和斯諾剛剛擦肩而過……
《西行漫記》1979年版
1936年8月16日,斯諾結束了在陜北對毛澤東、周恩來等中共領導人的采訪后,來到了寧夏預旺堡、下馬關、紅城水、吊堡子等地采訪西征紅軍指戰員,當時的預旺縣正是西征紅軍與國民黨部隊作戰的前線,斯諾說,他在這里見到了“真正的紅軍”,明白了紅軍不可戰勝的聲譽從何而來。
斯諾在預旺堡周邊地區走訪一個月時間里,完成了紀實性報告文學《西行漫記》中近三分之一的內容。不僅采訪了彭德懷、徐海東等紅軍高級將領,還對紅軍小號手有這樣一段描述:“在預旺堡高高結實的城墻上,紅軍的一隊號兵在練習吹號,這個堡壘一樣的城中有一角落飄落著一面猩紅的大旗,上面的黃色錘子和鐮刀在微風中時隱時現,好像后面有一只手在撫弄一樣?!?/p>
抗戰之聲(斯諾1936年拍攝)
這位紅軍小號手到底是誰呢?直到照片拍攝60年之后,“主人公”真實身份才被揭開。他就是共和國開國少將謝立全,來自著名的“將軍縣”江西興國縣,當年只有19歲的他,已經是紅一軍團教導營總支書記。
1936年8月,謝立全剛剛率部隊打了勝仗,他穿著上級獎勵的一套新軍裝和戰友們一起暢談戰斗情景,這時被獨具慧眼的斯諾看中,將他拉到了預旺堡的城墻上,在“中國人民紅軍抗日先鋒軍”紅旗下,定格了一位紅軍戰士頭戴八角帽、腰挎手槍、手持軍號,迎著朝陽、吹奏前進號角的畫面。
埃德加?斯諾(1905-1972)
彭德懷在預旺堡城隍廟西征總指揮部駐地(斯諾1936年拍攝)
謝立全(1917-1973)
寧夏是紅軍長征的經過地,也是紅軍西征的大本營和主戰場。在這里,實現了紅軍三大主力勝利會師,開創了中國共產黨民族區域自治的先河。隨著《西行漫記》廣泛流傳,紅軍小號手的身影從此傳遍世界,為這片熱土留下了彌足珍貴的紅色記憶。
被時光定格的紅軍小號手,曾激勵過無數的中華兒女奔赴抗日前線,為中國共產黨百年壯闊征程添寫“精彩注腳”。
今天,站在“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歷史交匯點上,那嘹亮的軍號聲依然在耳畔回響。聽!那是集結的號聲!那是沖鋒的號聲!那是勝利的號聲!那號聲,正激勵著我們奮力走好新時代的長征路!
斯諾(左三)與紅十五軍團部分戰士在一起
預旺堡西征紅軍總指揮部舊址
寧夏博物館“紅旗漫卷——寧夏革命文物陳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