尋訪“抗戰之聲”拍攝地
同心縣紅軍西征紀念園小號手雕塑
1936年,美國記者埃德加?斯諾訪問陜甘寧邊區,通過自己的走訪和調查,撰寫出著名的紀實性報告文學《西行漫記》(英文譯名為《紅星照耀中國》)。這本著作通過斯諾的親身采訪將紅軍艱苦卓絕的長征壯舉報道給了國際社會。
一面迎風飄揚的紅旗,一位手持軍號,舉止間透著堅毅、勇往直前的紅軍小號手,這就是斯諾在寧夏預旺堡拍攝的《西行漫記》封面照片——抗戰之聲。在那個民族危亡的時代,紅軍小號手是吹響民族解放號角的象征,曾激勵過無數的中華兒女奔赴抗日前線!
《西行漫記》1979年版
1936年8月16日,斯諾結束了在陜北對毛澤東、周恩來等中共領導人的采訪后,來到了寧夏預旺堡采訪西征紅軍指戰員,這里是紅軍西征總指揮部駐地。斯諾不僅采訪了彭德懷、徐海東等紅軍高級將領,對紅軍小號手也特別關注,在他的《西行漫記》有這樣一段描述:“在預旺堡高高結實的城墻上,紅軍的一隊號兵在練習吹號,這個堡壘一樣的城中有一角落飄落著一面猩紅的大旗,上面的黃色錘子和鐮刀在微風中時隱時現,好像后面有一只手在撫弄一樣?!?/p>
抗戰之聲(斯諾1936年拍攝)
同心預旺紅軍西征紀念碑
預旺堡北城墻東段復拍示意圖
復拍"抗戰之聲"(2021年)
《西行漫記》近三分之一的內容是在寧夏預旺堡地區采寫的。封面照片的那位紅軍小號手到底是誰呢?直到1996年“抗戰之聲”主人公才被世人所熟知,他就是曾被授予海軍少將軍銜的開國將軍謝立全!
今天,請跟隨我的腳步,尋訪80多年前的“抗戰之聲”拍攝地,重溫紅色瞬間,傾聽歷史回響!
1936年的8月,時任紅一軍團教導營黨總支書記謝立全剛剛率部打了勝仗,穿著上級獎勵的一套新軍裝和戰友們一起暢談戰斗情景,這位衣著整齊、強壯挺拔的19歲紅軍干部謝立全,被獨具慧眼的斯諾看中,便將他拉到了預旺堡的城墻上去照相,在“中國人民紅軍抗日先鋒軍”紅旗下,定格下一位紅軍戰士頭戴八角帽、腰挎手槍、手持軍號,迎著朝陽、吹奏前進號角的畫面。
埃德加?斯諾(1905-1972)
左權、彭德懷、聶榮臻、陳庚、孫毅、聶鶴亭(從左至右)在預旺堡城隍廟西征總指揮部駐地(斯諾1936年拍攝)
謝立全(1917-1973)
斯諾將這幅照片命名為“抗戰之聲,足以代表紅星照耀下的中國年輕、奮發、不屈的形象,讓紅軍的身影從此傳遍全球,讓預旺堡城墻上的軍號隨之響徹世界。
寧夏不僅是紅軍長征的經過地和最終結束地,也是紅軍西征的大本營和主戰場。在這里開創了中國共產黨民族區域自治先河,實現了紅軍三大主力勝利會師,為這片熱土留下了彌足珍貴的紅色記憶。
已被時光定格的小號手,依舊莊重而凝神的高揚號角。
響徹寰宇的軍號,仿佛仍在我們的耳畔回響,那是集結的號聲,那是沖鋒的號聲,那是勝利的號聲,那號聲正在激勵著我們奮力走好新時代的長征路!
寧夏博物館講解員謝蘇寧